“邺”作为地名,因投巫治邺的故事名扬海外,因独特位置优势鼎盛六朝,那么“邺”起源于何时?《史记·秦本记》中记载:“玄鸟陨卵,女修吞之,生子‘大业’”。这看似荒谬的传说,却寓含着远古婚姻生活的基本状态。“大业”作为古五帝之一——颛顼的重外甥,极有可能揭开“邺”的渊源之谜。
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6世纪,作为中国北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的六朝都城——邺城,经过沧桑巨变,现在已经凝缩成河北南部、地面只有一千平米、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小村落——邺镇。“邺”作为地名,延续几千的专属词语,曾有过眩目的光环,是个令人神往的千年古地,那么它的名称又起于何时呢?
邺作为地名最早见诸史书的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所著的《管子·小匡》一书,管仲在向齐桓公献“称霸之策”时,其中有一句:“筑五鹿(今大名县东)、中牟(今河南鹤壁西)、邺(今临漳县西南)、盖(今山东沂源县东南)、牡丘(今聊城),以卫诸夏之地,所以示劝中国也”。这句话中“诸夏”是指当时周王朝分封的王室诸侯国,“中国”是指周王居住的京师之地,意思是说:筑五城的目的就是出于战略的考虑,来平衡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,保护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不受侵害,同时来显示实力,看护监视周王京师。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到,管仲劝齐桓公通过“筑五城“来增加自己在各诸侯国和周王朝的影响力,来实现自己争霸图强的目的。
按照史料记载:齐桓公筑五城是在周惠王五十九年,即公元前658年,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了,那么“邺”作为地名有无更早的记载呢?在齐桓公“筑邺”之前此地是否已经以“邺”为名存在呢?
齐桓公筑“五城”之前,“五鹿”“牡丘”就作为地名见于史书,因此“邺”作为地名在齐桓公筑城之前也应该存在。据中华民族史专家、中国汉民族学会副会长何光岳在《秦赵源流史》一书认为,邺作为地名,始于“大业”。大业又是谁呢?《史记·秦本记》云:“秦之先,帝颛顼之苗裔,孙曰女修。女修织,玄鸟陨卵,女修吞之,生子大业”。
颛顼(前2513~前2437年)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,被后世尊为“帝”,是古五帝之一,相传为黄帝之孙,昌意的儿子,号高阳氏,居于帝丘(今濮阳西南)。据传,他十岁辅佐少昊,十二岁而冠,二十岁登帝位,在位七十八年,他的孙女女修在织帛时“玄鸟陨卵”,“女修吞之,生子大业”。这就是大业出生的故事。故事听起来十分荒谬,女修怎么吞“玄鸟之卵”而有孕呢?吃鸟卵怎么而生子大业呢?但是在远古时期,类似这样荒谬的故事绝非个例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中说:“三人行路,见玄鸟堕其卵,简狄取吞之,因孕生契。”这样简狄成了吞“玄鸟卵”生子的又一人;更为奇怪的是《史记·周本纪》说:“周始祖后稷名弃,其母曰姜原,姜原出野,见巨人迹,必忻然悦,欲践之。践之而身动如孕者,居期而生子,以为不祥,弃之隘巷,马牛过者皆辟不践……因名曰弃。”这就是“弃”名字的来历。弃的母亲因为“践巨人迹”而怀孕生弃,这样荒谬的故事却包含着一个道理:“知其母而不知其父”,因此《公羊传》中说:“圣人皆无父,感天而生”。这恰恰反映了远古母系婚姻生活的现实。
颛顼作为黄帝之孙,上古时期被封于高阳(今河北高阳县东),都于帝丘(今濮阳县西南),死后葬于动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(今内黄县三扬庄西,现在还有其遗迹),因此颛顼主要活动在冀、豫一带,作为颛顼的重外甥——大业,也应该在这一带活动,邺地位于颛顼活动的中心地带,距封地高阳、葬地内黄和颛顼的都地帝丘都不远,所以说“邺”应该是“大业”所居之地,邺也因此而得名。何光岳先生推断:“大业的始居地,当在邺。”这就是“邺”地名称的来由。
齐桓公筑邺城在公元前658年,距今已有2670多年的建城史了,如果邺的地名追溯到“大业”时代,要比齐桓公筑城提前约1700年,也就是说邺作为地名应有4400多年的历史了!
来源:方志邯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