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服核心结构是交襟

汉服核心结构是交襟

汉服核心结构是交襟

【本文导读目录】

一、领随襟走,领是为襟服务

二、为什么说汉服对襟是特殊形式的交襟?

摘要信息:交叠量、分析对襟的“开-合-开”闭合模式

三、为什么不能从平铺剪裁的角度说成是对襟结构?

摘要信息:

1、民族服饰要从民族历史、民族文化、民族精神的多个维度来分析和建构,不能仅仅用平铺剪裁这样一个维度来看待。

2、服装学里面除了“平铺”以外,还有二次成型原理。举例:曲裾、袿衣的袿角、幞头等。

五、为什么是“交襟”?而不是其它名称的襟式?

摘要信息:“左右交叠并双受力”的格局一直没有打破。

六、“交襟结构”是如何扩展和衍生出整个汉服体系?

图示解释:续襟衽、续袖衽、续裳衽

第一层体系分化:通过续衽等方法衍生发展。

第二层体系分化:通过续衽裁片形状的变化衍生款式。

汉服体系中,衣、裙、裳、袴、腰带、配饰、鞋袜中,衣是核心,其余的是围绕衣进行搭配、组合。

衣的构成中:领襟、袖子、袖衽、袼、腰襕、下裳、衣衩、衣摆、冠帽等部位,领襟是核心,其余部位都围绕领襟结构进行增减、变化和组合。

正所谓“射人先射马”,我们看问题一定要抓住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那一点,提纲挈领地捋清整个汉服体系。领襟就是最核心、最基础的区域,抓住了汉服领襟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,就可以通过袖子、下半结构、下摆、开衩等等要素进行分析所有文物,衍生无限的款式。

所以想要了解和研究汉服体系,首要抓住的解题线索,就是汉服的领襟结构。

汉服的领襟中,有交领、圆领、曲领、竖领、方领、袒领……它们不是散沙一盘,而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整体。就像是一串珍珠项链,那么多的珍珠,就是靠一条线索串起来。那么多领型,也是有统一的底层逻辑。归根到底,追根溯源,都可以归结到“直领与交领的对立统一体”上面。

这张图,一方面揭示了“直领与交领是对立统一体”,另一方面,揭示了这是汉服领襟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。

一、

领随襟走,领是为襟服务

仔细观察上图,我们会发现,这是一个动态的结构:

在这个循环往复、生生不息的动态结构中,我们会发现,领条与襟式是一致的、同步的,当我们看到直领在与交领之间变化时,同时也是对襟在与交襟循环往复。

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领条是缝在襟上面的,领是随着襟走的,领是为襟服务的。由于领随襟走,应把“襟”作为基础概念。

那么,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新的结论:只要领条是为襟服务,那么领条的形状可以变化,领条可以部分与襟缝合——那么这就意味着领型可以发生无数的衍生,不再局限于“直领”、“交领”。

已知领型千变万化,那么就突破了最开始的“交领”。

由于无论领型如何变化,都要依附于“襟式”,也就是上图的“交襟”。

又因为,由上图所知,对襟是交叠量为0的交襟,

所以汉服体系的所有领型,都是可以统一落脚到“交襟”这个基础上。

二、

为什么说汉服对襟是特殊形式的交襟?

我们已知,在“平面对折、通肩连袖”的前提下:

交叠量为0°:汉服体系中的两襟相对平行,叫做对襟;

交叠量为0°-180°:汉服体系中的两襟相交,叫做交襟。

对襟与交襟,通过交叠量的变化进行相互转化,都是量变,并非质变,它们之间存在动态转化的趋势,所以它们是对立统一体,不可分割。

结论:对襟是交叠量为0的交襟,汉服的对襟是指具有向交襟转化和演变倾向的对襟,以“开—合—开”、系带等为主要特征。

这里的“交叠量”是指两襟相交形成的夹角。

汉服的对襟是特殊的交襟,特殊就在于汉服对襟一直处于向交襟转化的趋势中。

世界服饰中,对襟是一个大类,这个大类千千万万。汉服对襟只是其中一种特殊情况,常常表现为“开—合—开”模式,可以看做是交襟形变到极致的特定状态,随时都有可能倾向“交叠”。

我们通过观察文物,发现这样的现象,越是闭合点往上靠的对襟形制,领子越喜欢与襟分离,从而形成:圆领、竖领、方领……原先是一条笔直而下的直领领条,演变为与颈项处变化形态的其它领型。需要说明的是,领襟分离之后的圆领对襟、竖领对襟、方领对襟……它们的领子部分只是蓝色部分,红色部分则是门襟。

汉服体系博大精深,也有很多分支和衍生,就像是同心圆的涟漪,一层层地向外扩散,越往外层,那么就越失去基本特征。很多竖领、方领等对襟形制是汉服体系分支的分支、衍生的衍生,极大地扩展了汉服体系的外延,丰富了体系的内容。

汉服体系的对襟,闭合方式往往是“开—合—开”的模式。比如:

△图片来自网络,出处见水印

类似的文物还有很多很多,遵循着“开—合—开”的模式,多作为外套,与交领等各种内搭搭配。

竖领、方领等对襟形制往往搭配排扣。排扣是一种外来的元素,元素是为体系服务的,所以要具体来分析,排扣这种元素,在汉服体系中,要如何去为汉服体系服务,而不是喧宾夺主。

“密集排扣”和“开—合—开”没有谁比谁更方便的说法,要说方便,拉链最简单。

第一:领型围绕颈部且密集排扣的对襟形制。这种已经离汉服体系的核心内容很远了。正常情况下,这种情况的形制绝大部分都是汉服体系的边缘内容,甚至有的在汉服体系以外。历史上的特殊案例几乎都是以时装的形式出现,所以需要谨慎分析,不能说历史上只要汉人穿过的就是汉服。

第二:“开—合—开”模式(甚至全开)的直领对襟。这种情况在汉服体系里面非常普遍,属于汉服重点研究对象。

所以汉服体系最核心的结构是交襟,以及在成为交襟路上的对襟。

三、

为什么不能从平铺剪裁的角度说成是对襟结构?

首先,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,本身是民族服饰。民族服饰简单地说,要从民族历史、民族文化、民族精神的多个维度来分析和建构,那么就不能仅仅用平铺剪裁这样一个维度来看待。

无论是甲骨文的“衣”字,还是殷商到明末的种种文物形象;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,桩桩件件,都指向“交”的结果,那么“交襟”才是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落脚点。如果研究民族服饰,不尊重历史、不尊重客观事实,不尊重古人的选择和意志,那么“传统”无从谈起。

其次,服装学里面除了“平铺”以外,还有二次成型原理。本文抛开所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物不谈,我们就谈服装剪裁,那么单单从服装学的角度来说,汉服也应该是落脚到“交襟”结构,而非“对襟”。

在服装的专业中,会尊重古希腊古罗马的缠绕式服装,会告诉世人,“Chiton希顿”是一块矩形面料,披挂和缠绕在人体上的服装款式;也会尊重印度的沙丽服饰,会介绍“‌Nivi‌、Madisaru、‌Nauvari“等多种穿法……“剪开和缝合”的剪裁,仅仅是服装成型的一部分,如果认为“平铺”就是一切,无视汉服“二次成型”原理,那么就等于切割和窄化了汉服的形制。

汉服与目前西式服饰(狭义)本质不同的地方之一:汉服的基础结构是对立统一,可以动态转化,具有二次成型的能力;西式服饰(狭义)的基础结构不是二次成型,不能或者不追求动态转化。

汉服最基础的“交襟结构”,属于原生的底层架构。最大的特点在于“活”,从对襟到交襟,从交襟到对襟动态变化,循环往复、生生不息。可以将它理解为汉服这栋大厦的地基,也可以理解为汉服体系里面泵血的心脏。

四、

汉服中通过二次成型向一次成型转变,不断衍生新款

正如前文所述,汉服的形制是由一次成型(剪开加缝合)和二次成型(穿着方式)共同组成。但是这两步并非壁垒森严,而是不断地在变化,不断地在从二次成型向一次成型演变。

比如,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“假两件”服装,就是用“一次成型”方式来做出“二次成型”的效果。

△图片来自网络

“假两件”其实是一件衣服,但是通过裁片的缝合,做成好像是两件衣服的外观效果。

这个放在汉服这边,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案例,不胜枚举。

1、“曲裾”本来是靠直裾穿出来的,后来就直接剪裁出曲裾。

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战国马山楚墓的直裾N15,就可以在身上穿出下摆交叠的“曲裾”效果。然后到了西汉初期的马王堆汉墓,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直接平铺剪裁出来的曲裾。这说明,曲裾的发展脉络,就是先有“直穿曲”,才有裁片拼成“曲”。

△图片来自网络

2、袿衣的袿角,从深衣的下摆交裾,到最后的直接剪出来拼接的三角形裁片。

根据目前的研究,从战国到东汉,深衣的下摆由于缠绕等方式,会导致下裾错落倾斜,交错之间,形成燕尾一般的尖角,极具特色。魏晋以后,这种穿出来的尖角逐渐演变为直接剪出三角形裁片,缝缀在下裳、蔽膝上面,形成飘飘摇摇的装饰区域。

3、幞头也是从一开始,只是一块布缠裹发髻,然后逐渐发明出硬质的帽子,做成幞头的外形。也就是软裹幞头到硬裹幞头的演变。这个也是一个通过一次成型,把二次成型的效果做出来的案例。

除此之外,还有披帛帔子,本来就是一条长带子在身上缠绕,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形态的霞帔。诸如此类,不一而足。

五、

为什么是“交襟”?而不是其它名称的襟式?

襟式部分,续衽的裁片,形状上与最初的相比,是发生了变化的,比如曲领交襟的内襟续衽的裁片,是接近长条状,而小片的梯形;圆领交襟的续衽裁片,是对称的长条状,覆盖面积更大。那么为什么不叫“曲襟”、“圆襟”呢?

这是因为无论两襟续衽的裁片形状怎么改变,都没有改变两襟左右交叠、两侧受力的基本结构。左襟依然是往右边拉扯闭合,右襟依然是往左边拉扯闭合;左襟的落脚点依然是在右侧,右襟的落脚点依然是在左侧。它们覆盖面积或大或小、领子形状或曲或直、左右拉扯或轻或重,但是“左右交叠并双受力”的格局一直没有打破。

“交襟”的本意是指“交领”,但是当捋清其本质之后,拓展了外延,不再是交领的专有名词,而是整个汉服体系的基础概念。

六、

“交襟结构”是如何扩展和衍生出整个汉服体系?

已知“交襟结构”了,那么跟汉服体系有什么关系呢?它们之间有什么逻辑关联呢?

在“交襟结构”的基础上,通过各种剪裁、穿搭等方式,扩展和衍生出整个博大精深的汉服体系,枝繁叶茂、硕果累累。

第一层体系分化:通过续衽等方法衍生发展。

在“交襟结构”这个动态的基础结构上衍生和扩展,续衽是最常见的手法。各种各样的续衽,以及正裁斜拼和后中缩进,将体系完善和丰富。

以从西周开始,大体到东汉为止,续袖衽、续裳衽发展到极致。以直裾、曲裾的深衣制服装为代表,通过不同形态的续衽,极大地丰富了华夏衣冠的体系内容。而最经典的续襟衽,从先秦到明末,衍生出了无数种款式。

关于续衽的方式和种类,可以参考周方、潘健华的论文《方位、制式与功能:关于古代“衽”的几个问题》。

本文所说的“续襟衽”是指:

本文所说的“续袖衽”是指:

本文所说的“续裳衽”是指:

续“衽”的目的,都是为了增加衣服空间,以达到左右相交的“交襟”效果。

除了续衽,正裁斜拼和后中缩进,也是基于“交襟结构”的变化手法。

从上图我们可以发现,历史上的文物,有很多都是尽可能地模拟和模仿中间的“交襟结构”,不断地通过续衽、缩裻(后中缩进)、肩斜\褶等剪裁手法,拼命地向“交领”和“直领”两种形态靠拢,不是像“交领”就是像“直领”,或者在两者之间。

这说明一个问题,原生的、基础的、动态的“交襟结构”,率先分化出来的,一定是遵循“一次成型向二次成型”转变的原则,也就是尽可能地用裁片缝纫的方式来达到原先的外观效果。

虽然这些分化出来的“交领”和“直领”,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“交襟结构”的“循环往复”的能力,但是它们都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枝枝丫丫,承担着新的功能,具有独特的个性,是整个汉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。

比如在“交襟结构”上面通过“续袖衽”和“续裳衽”,分化出上下连属的深衣制家族,无论是直裾还是曲裾,都是单独一种大类的存在。

比如在“交襟结构”上面通过“续襟衽“,分化出襦、衫、袄、袍等等五花八门的种类,极大地丰富了汉服体系,成为了基础款中的基础款。

比如在“交襟结构”上直接“开—合—开”,分化出大袖衫、褙子、披风、鹤氅……难以胜数的款式,将汉服体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
……

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交领是汉服最典型的领型,“开—合—开”和全开的直领对襟是交领交襟的特殊形态。

交领衣能够上下贯穿数千年历史,能够覆盖东亚大部分地区,能够成为男女老幼高低贵贱通用基本款,能够在汉字等整个汉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,并非偶然。

第二层体系分化:通过续衽裁片形状的变化衍生款式。

华夏衣冠的领型一直都是多种多样的,但是从整体来看,汉代之前,交领占据绝对主流。魏晋南北朝到隋唐,吸收外来元素后,衍生的圆领领型,大大地扩充了体系外延。开放包容的明代更是衍生出非常多的新领型,虽然都是分枝的分支,体系的末端,但是代表着体系蓬勃创新的生命力。

几乎可以明确地看出,领型是从“交襟结构”上面的再次衍生结果,从交领和直领上面,衍生出曲领、圆领、方领、竖领……万变不离其宗,无论怎样衍生和变化,都依附于这个动态的基础结构上。

△特别说明:该图还在填充和完善中,计划画成一张全图,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绘制。

比如“续襟衽”部分,当我们已知第一层分化出续襟衽的交领之后,会看到曲领交襟、圆领交襟、竖领交襟、袒领交襟等等,都是在交领交襟的基础上层层分化、依次衍生。

△图片引自《汉服领襟分类简图》,完整版见本号后续推文

再比如直领对襟这边,历史上各种领型的对襟款,其实都是从“交襟结构”中分化、衍生出来的。

△图片引自《汉服领襟分类简图》,完整版见本号后续推文

当我们抓住了交襟结构和分化规则后,再去理解历史上的文物和文献,99%都会迎刃而解。

简单来说,要想了解和研究汉服,那么首先就要抓住交领、交襟结构,把这个核心的关键点抓住之后,顺着“用一次成型模仿塑造二次成型效果”的思路,就把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交领和直领贯通、联系了起来。

当捋清了各种交领、直领的关系之后,就会发现,曲领、圆领、竖领、袒领等等,是它们的二次衍生。随之而来,就是更加清晰的三次衍生。

当我们已经建立起所有领襟的关系图谱之后,那么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加上袖型、加上腰襕、加上开衩和下摆,延展出一张更为广阔丰富的图卷。

当我们已经建立起所有“衣”的关系图谱之后,那么我们可以非常自如地加上裙、加上裤、加上冠帽鞋袜、加上各种配饰和配件,从而在脑海里形成完整而有序的汉服体系。

我们的华夏衣冠,就是通过“守正创新”——坚守“交襟结构”,不断地分化和衍生,与时俱进、向前发展,成长成为博大精深、浩瀚无垠的庞大服饰体系。

作者丨王月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绝代双骄一共多少集

绝代双骄一共多少集

09-02 👁️ 8530
拼团流程

拼团流程

08-14 👁️ 4591
魔兽世界种族列表

魔兽世界种族列表

07-09 👁️ 95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