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兵馬俑的形制、服飾、排列陣勢來看,大體上可以分割分為三類:這些兵種是與秦代的主要兵種相符合的,說明兵馬俑是仿照秦朝的軍隊燒製的,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。其中,步兵俑所佔的比重最大,其次是騎兵俑和戰車俑。每類陶俑根據其性質和體態特徵,又可劃分為若干的小類別。
步兵俑:從裝備情況來看,步兵俑可分為重裝步兵俑及輕裝步兵俑。從甲衣和冠飾來看,步兵俑又可分為軍吏俑及士兵俑。無論是軍吏俑還是士兵俑,都沒有持盾和戴頭盔的,目的在於顯示秦軍勇敢的精神和不怕死的氣慨。
騎兵俑:騎兵俑是二號兵馬俑坑中的一個重要兵種。戰馬的大小與真馬無異,左前方有騎兵,配有弓箭,身穿輕便鎧甲,便於騎射。史書記載,秦國對戰馬和騎兵的要求都很嚴格,但對騎兵的裝備卻沒有具體的描述。騎兵俑的出土,形象的展現了二千二百多年前秦國騎兵的裝束,裝備和戰術特點。
二號兵馬俑坑中的116個騎兵俑排成了一個長方形縱陣:前排由2列戰車加1列騎兵組成陣首,後面由8列騎兵構成軍陣的主體。縱看是3路縱隊,橫看是11列橫隊,具體編組情況是4騎為1組,3組為1列,8列組成一個縱隊。騎兵行動敏捷,能離能合,出入無間,變化多端,相當於後世的快速反應部隊,在戰國秦漢之際常常被當作奇兵使用。從兵馬俑坑中騎兵俑的排列情況來看,戰車在秦代的戰爭中仍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,騎兵在戰爭中擔任的是「機動兵」的角色,以巧捷靈活作戰方針。